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
A.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和综合相结合课程为主
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校外之校”影响作用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个 方面含义,其中不属于这一含义的是( )。
A.以人的发展为本 B.强化基础教育
C.倡导全人教育 D.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6.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 )。
A.长善救失 B.正面疏导
C.知行统一 D.从实际出发
7.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教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8.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控制
C.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形成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计划
10.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
1.B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本题选B。
2.A
【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从而实现国家教育理想。故本题选A。
3.A
【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故本题选A。
4.B
【解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故本题选B。
5.B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故本题选B。
6.A
【解析】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道德成长。故本题选A。
7.C
【解析】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题目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影响出现了差异,甚至对立,没有保持一致。故本题选C。
8.C
【解析】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本题考查课堂管理的概念。故本题选C。
9.C
【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故本题选C。
10.A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相互替代,都是正规的教育活动。故本题选A。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
A.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和综合相结合课程为主
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校外之校”影响作用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个 方面含义,其中不属于这一含义的是( )。
A.以人的发展为本 B.强化基础教育
C.倡导全人教育 D.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6.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 )。
A.长善救失 B.正面疏导
C.知行统一 D.从实际出发
7.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教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8.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控制
C.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形成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计划
10.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
1.B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本题选B。
2.A
【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从而实现国家教育理想。故本题选A。
3.A
【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故本题选A。
4.B
【解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故本题选B。
5.B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故本题选B。
6.A
【解析】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道德成长。故本题选A。
7.C
【解析】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题目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影响出现了差异,甚至对立,没有保持一致。故本题选C。
8.C
【解析】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本题考查课堂管理的概念。故本题选C。
9.C
【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故本题选C。
10.A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相互替代,都是正规的教育活动。故本题选A。